NCHU MIS

資管人素養與生涯規劃討論主題

文:陳育毅


要如何培育傑出的資管人,應該先瞭解資管人的的定位是什麼?資管人的未來是如何?所以,先從網路上看看資管人的觀點,或許能帶給我們更多的省思!



首先從一位台大資管所研究生周皓天在天天天藍部落格發表的觀點說起,我認為這位研究生的觀點代表了很多資管人的心聲,就是資管人對於「資訊」與「管理」兩方面的專長要如何拿捏?他們未來的發展究竟是如何?要走傳統的MIS人員的路嗎?這是他們的迷思…


很多資管人常常會有一個迷思
就是去外面公司從程式設計師開始做起
等到累積幾年的coding經驗後
再升格為系統設計師
又再累積系統設計幾年經驗後
繼續升格為系統分析師
結果到最後
不是當管理階層就是當諮詢顧問


如此的生涯發展並不適用於所有的資管人,實際上, 資訊技術能力往往不如資工或資科背景的資管人,在現實的工作職場上較難在技術本位的工作上勝出,所以往往被認為…

身為資管人固然又資又管
但也會被別人認為樣樣通樣樣鬆


所以,資管人應該要找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深耕專業知識,不一定要走上面提到的常規過程。




大部份資管學生往往過於偏重資訊科技

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林子銘教授,曾在「資訊傳真」撰文評論「不確定年代下的資管人才教育」。文章的重點就是提出:目前台灣大部份的資管學生往往偏重資訊科技上的發展應用,對於比較結構化的問題能夠提出「教科書式的解答」;然而對於比較模糊的企業環境問題,往往就束手無策。從事資訊管理教育的教師們應當深思如何幫助學生迎戰未來多變的世界,培養資管的學生不但能夠了解資訊發展的軌跡,更能了解不確定性以及模糊環境之下應有的決策行為,將是21世紀台灣資訊管理教育的最重要策略規劃。

在文章中,說明了資管人學習資訊科技,目的是將資訊科技應用到企業組織的管理方式。比如說:網路與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虛擬的企業組織產生,不同國家的企業同仁都能夠在網路上形成一個虛擬的團隊以完成特殊的任務。由於工作程序的轉變,將使企業組織化大為小,並促成企業再造。越來越多的公司體認到資訊科技對公司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公司為因應這種環境需求而設立一個資訊長(CIO)的職務,以規畫整個企業在發展未來企業戰略規劃所需求的高階資訊計畫,而這樣的資訊管理高階人才更要不斷吸收資訊科技新知,更能了解公司的管理哲學,將資訊科技與企業策略做最佳結合。




資管人的定位是把資訊科技應用導入企業管理

在知名的大學生社群網站「優仕網」,台大EMBA執行長曹承礎教授的「資管的定位是把資訊科技的應用導入企業管理」一文,指出資管的定位很清楚,那就是:「把資訊科技的應用導入企業管理當中,使企業能以更科學的方法來解決管理的各種辣手問題,並使經營更有效率」因為國內企業已經更為了解資訊科技應用在企業管理上的重要性,所以讀資管的學生肯用功、肯花腦筋思考更多商業應用層面的問題,就不會有“不具專業”而找不到適當工作的窘境。

當然,現今台灣的大學生畢業再續唸碩士或博士,儼然成為一種趨勢,主要是因為台灣的企業用人較重文憑,台灣的父母較鼓勵孩子唸書,而學生本身也較容易受同儕的影響:大家都繼續唸碩士唸博士,自己不唸好像很奇怪,所以也就唸下去了。但是,根據曹教授的觀察發現,如果單純只為了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去唸碩、博士並非必要,出國唸回來也不見得比較吃香。通常出國唸研究所的人大部分會留在國外的企業工作,就算回國也是找外商公司。對國內企業的雇主而言,國外的學歷並不會比較具有吸引力。所以,大學資管系學生的教育還是應該回到基本面,那就是要教導他們懂得如何應用資訊技術來協助管理做得更好,這也就是資管人所具備的優勢。




資管人應培養的能力




更進一步,繼續探討究竟資管人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把資訊科技應用導入企業管理?僑光技術學院資管系的王怡舜老師(現任教彰師大資管)在該系的刊物上,發表過一篇「資管科系同學的生涯規劃」,認為資管人應該具備四大能力:

  1. 了解資訊科技(IT)對組織及產業的影響管理就是探討「人」與「組織」的問題,所以資管人將資訊科技導入企業管理時,成敗不只是資訊技術的問題,往往是組織問題才是電腦化失敗的主因。但是各種組織運作所造成的失敗原因都不相同,而學生們又沒有這些實務經驗,所以在學校的教育就應該著重於個案研討,透過多樣的個案研討讓學生瞭解,企業導入資訊技術會面臨像是員工抗拒的這些問題,而提醒同學做一個資管人並非只需著重技術的鑽研,更要了解資訊科技引進組織時,會對組織造成什麼影響。
  2. 了解資訊科技(IT)如何運用,而不僅是資訊系統如何設計如果公司知道如何策略性的運用資訊科技,其競爭優勢可以大幅提昇,而這也是資管人對企業的責任。例如早期的資訊系統在企業的定位是屬於後勤支援角色,如會計資訊系統、人事薪資系統,所以企業會將資訊部門當成是花錢的單位,對組織的產值貢獻並不明確。但是,當企業開始策略性運用資訊科技時,資訊系統成為打擊競爭對手的武器,例如多多研讀策略性資訊系統(SIS)相關的個案,可以讓學生們進一步思考如何導入增進組織競爭優勢的資訊系統。
  3. 培養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如果資管人只懂資訊技術,對於企業管理領域沒有基本認識,便無法有效的運用資訊科技來支援企業的活動。所以要成為真正的資管人,培養領域知識便成為非常重要的工作,選擇企業管理的五管領域(生產管理、行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發管理、財務管理)其中一個領域做為第二專長,有機會多學習該領域的學科,未來在資管的工作上更能勝出。
  4. 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資訊技術與管理科學的相關知識,生命週期都很短,現在學的東西可能兩年後就落伍了,因此資管人在畢業後還是必須不斷學習新知才能在職場上生存下去。所以,學校教育目標將不再是教同學了解某些知識而已,更應該要教導學生如何自己學習新知,同學如果能在學校中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則未來畢業後在職場上的表現必定更為出色。
    這個部分,我以自己的教學經驗做些補充說明。在靜宜國企任教五年來,在教授電子商務、企業e化、網路行銷、知識管理等課程時,都會預留一定時數給學生報告,通常在開課的前兩週我會自己先將該科目的基本知識教給學生,然後在每堂課提出數個相關問題,要求學生回去找資料做報告,而從第三週開始,留給學生報告的時間會佔去課堂的一半,我要求每位學生在一學期至少要報告兩三個主題(分組效果會較差,因為有些學生會倚賴同組同學而不做準備),並且要求蒐集充分的資料來支持其論點,事先將蒐集資料整理在個人網頁上,報告的同時也看他們整理資料的用心與否,在報告的過程中隨時提出相關問題,測試學生的反應與思考能力,看看是否真的將蒐集資料消化吸收,而能觸類旁通做適當的回答,同時我也會要求學生必須參與他人報告主題的討論,藉此測試學生是否積極求表現,若學生無法達成這樣的報告質量,我會在成績上從重扣分,藉此讓學生不敢輕忽每一次的報告。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自己的授課負擔可以減輕,學生們在接受這樣的課堂互動後會培養出自我學習的能力,也能有更佳的表達能力,而這對管理科系的學生是相當重要的。而我來到系上,上學期在兩邊都有開設的網路行銷課程,授課方式相同,也同樣是三年級的學生,一開始發現這邊的學生在自我學習與表達能力較靜宜的學生差一截,可是一個學期下來,發現學生的表現普遍進步不少,也激發出學生的潛力,我相信自己這樣的授課模式能誘導學生開始練習如何自我學習,只要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練習機會,學生的進步與成長都是看得到的。




MIS究竟是什麼?真像瞎子摸象!
本系的英文名稱為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即是所謂的「管理資訊系統」,那麼本系學生究竟應該將學習重點放在放在「管理」或「資訊」與「系統」呢?在此引用台科大資管系盧希鵬教授寫過的一篇「管理資訊系統大象」,讓大家做個參考!
我們都聽過瞎子摸象的故事:三個瞎子在爭論著大象的長像,第一位說大象像一根管子,因為他摸到了象的鼻子;另一位瞎子則堅持大象是根柱子,因為他摸到的是腿;摸到象頭的瞎子則堅持大象應長的像一顆球。三角形的鼻子,方形的身體及圓形的頭也構成了一個管理資訊系統大象,因為在管理資訊系統的領域中也存在著三種人:管理者、資訊人員、系統發展者,這三種人因著職務與背景的不同而對管理資訊系統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你問管理者什麼是管理資訊系統,他們會說管理資訊系統像一個"三角形",由橫向來看,管理資訊系統含括了企業的各個管理功能(如生產,行銷,財務等資訊系統),從縱向而言,它則包函了策略、管理、知識、與作業四個階層。管理者是資訊系統的主要使用者,比較重視系統的表達方式與報表的內容,對於系統的邏輯較不感興趣。此外,管理者所面對的環境不確定較高,他們的資訊需求也隨之改變,甚至前後矛盾。
如果你要求資訊人員來描述管理資訊系統,你會得到一個"方形"的答案。在經驗中他們受夠了管理者變幻無常的資訊需求,與為了管理方便而造成的資料重複,並且不能容忍資料不一致情況的發生。強調的不再是報表或資訊系統的設計,而是資料庫的管理。他們常形容管理者是一個胃口常在變的食客,並以炒菜來比喻資訊系統的發展,如果冰箱內的菜色(資料庫)齊全了,美味可口的佳餚(如生管、會計等資訊系統與報表)便垂手可得。因此,資訊管理者特別著重於資料的完整性與正確性。
系統發展者眼中的管理資訊系統是"圓形"的,是一連串的系統分析、設計、與實施。他們著重於系統是如何發展,軟硬體應該如何設計,使用者的需求應該如何分析,如何使用資訊科技來設計出適當的系統,及如何成功地實施出來。
管理者、資訊人員、系統發展者三種人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與關心重點,對管理資訊系統也就有不同的認知,間接地影響了管理資訊系統的發展。舉例來說,管理人員便常埋怨技術人員不懂管理,只會閉門造車,既使設計出很合邏輯的資訊系統,若不能達到管理的目的,一點兒用處都沒有;技術人員也常抱怨管理人員是電腦白癡,根本不懂電腦而無法與之溝通。事實上管理資訊系統是結合了管理,資訊與系統三個範疇發展而成。為了訓練既懂科技、又懂管理的人才,資訊管理系也就因應而生。



理工、商業一把罩 唯有資管能做到
台科大資管系盧希鵬教授還有一篇「什麼是資管系」,也同樣值得大家參考,重點節錄如下:
資管人就是要和資工系比管理、和企管系比資訊!因此兩方面都要懂一點,所以囉!會計、統計、經濟這三個讓人快快忘記、統統忘記、趕緊忘記的科目,絕對是必修地,還有最重要的管理學,更是不能漏掉的重點課程!而資訊方面的資料庫管理、資料結構、電腦繪圖、資訊系統等等課程,也是一定得上的。由上述的課程中就知道,資管系是非常艱深且繁雜,可不是單純將兩邊整合起來。
從大一開始接觸的會計學,它代表著複雜的報表和數據,是最困擾資管人的,腦袋成天想著如何從報表上的數字,推論一家公司的營運情況,唸久了會計,數字彷彿都有了自己的個性,每個數字都分別代表了賺與賠、盈或虧。
上完會計,再來就是統計接連上陣,統計則是考驗資管人數學演算的工夫,如何讓一卡車的數字,在你的生花妙手下,顯得有系統、有條理,是統計最重要的精髓,也是對資管人數理基礎的挑戰,通過了統計這道關卡,才能使程式設計的功力更上一層樓。
資料庫對於資管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技能,在資訊繁雜的現今社會,如何將大量又雜亂的資料做一個有系統的分配整理,這就是資管人的責任了,以前需要花費眾多人力才能完成,現在只要靠你一個人和一部電腦,就可以達到功效,由此可知資管人的重要!但是想把它搞懂,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第一類組的同學,從他們上課時茫然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來。
寫程式,除了要搞清楚一堆觀念和參數,還有複雜的程式語言,整天看著英文字母和數字、符號組成的怪異句子,不但會有頭昏的現象,還會有冒冷汗的情形。頭昏是因為長久看得是一堆不知所云的符號及數字,腦筋都打結了!
資管系,同時擁有資訊和管理的雙重魅力,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網路盛行的時代,成為大學新鮮人的最愛。綜觀各校資管系,許多教授不是資工出身,就是企管背景,目前專長是資管的教授仍是少數,所以授課的專業性的確有所不足。只是這樣的情況,是每一個新興科系都會面臨的窘境,但在資工與企管的兩極化的教授下,學生也很容易呈現資工較強或企管較弱的情形,而這也可以說是台灣資管的奇特性。
資訊和管理是資管系的兩大重頭戲,但如何運用上將資訊與管理做一個整合呢?這個問題不僅疑惑著資管系的學生,也讓即將進入資管系的大學新鮮人更感到惶恐!對此,盧教授表示,這個問題,其實在各學校的課程上都做了很周詳的安排。 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實務專題」這堂課,因為這堂課,同學必須要下很多的工夫,深入的思考、細心地研究,從中了解資訊管理的真正含義,並推展至實務操作上!矛盾的是,「實務專題」課程通常安排在大四!因為唯有受過四年完整的資管訓練,才能深入地進行研究,但是往往大四的同學,為了全力準備研究所,把「實務專題」當作一般作業進行,草草了事,失去了當初「實務專題」開設的本意。
對於資管人的未來出路方面,盧教授樂觀的認為,資管系的同學在現今網路媒體風行,電子商務急遽發展的今天,擁有很大的優勢,因為資管人完全具備了資訊技能和商業頭腦這兩項利器,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且將來會愈來愈搶手!若是資管人,不斷進修,朝碩士、博士階段進修,更將成為最強手當紅炸子雞,尤其在現今國內極度缺乏真正資管出身的教育人才,其將成為各大學爭相搶奪、高薪聘請的對象,可見不論是就業或是進修,資管人的未來都充滿了光明的前景。資管人要求的不是和資工比資訊,和企管比管理,而是充實自己兩方面的學養,結合資訊和管理,讓企業的運作更為順暢、更有系統,能應用資訊,研擬企業大方向的人,才是資管教育最終的目標。

Categories:

2 Response for the "要如何培育傑出的資管人,應先瞭解資管人的定位是什麼?"

  1. Unknown says:

    好文章!

  2. 許多資訊管理系將教育重點放在資訊科技的商業應用,因此在商業應用導入與開發人才過去幾年培養出相當多的人才。反而重要的架構師角色的人才是缺乏的,例如高可用性架構,高效能架構,高安全架構,資料保全架構,綠色機房/節能的架構,大型網路與機房等的整體基礎系統的規劃,架設,建置與管理;延伸企業跨國的基礎系統架構,搭配企業應用需求提供架構方案等。這些需要深厚基本功的成熟人才,且可以獨當一面的人才,是缺乏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