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育毅
圖:林美儀
康寧專校通識中心徐偉鈞老師在2008/09/01~2008/12/30實施一項教學研究,以同儕鷹架的理論基礎,對商管學群學生學生實施數學日記、合作學習、數學討論等教學策略,並進行學習歷程檔案製作,過程中觀察學生數學態度的改變,並探討影響學生數學態度改變之因素。這項研究雖然是針對數學教學實施方式,不過我們仍可從這份研究報告「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對商管學群學生數學學習影響之研究-以康寧專校資管、企管科學生為例」瞭解「鷹架理論」的基礎與實施。
- 鷹架理論源自於蘇俄心理學家Vygotsky的學習理論,其認為人類的認知發展過程是經由「內化」或「行動的遷移」,將社會意義及經驗轉變成個人內在的意義(1962)。Vygotsky將認知的發展分成實際的發展層次以及潛在的發展層次,在這兩個層次之間的差距,Vygotsky以「貼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1978)。 鷹架的功能就是幫助處於實際發展層次的學習者,跨越貼近發展區,進而達到潛在的發展層次。
- 一般說來,廣為大眾所接受的鷹架內涵為:「學生內在心理能力之成長有賴於成人的協助,且此協助應建立於學習者當時的認知組織特質上,當學生停留在某一認知層次時,若教師可提供有系統的引導或關鍵性的指點,則學生較容易超越原來的認知層次。在此過程中,教師所提供的引導與指點即為鷹架」(徐椿樑,2001)。
- 鷹架支持的重點在教師以輔助者的角色,將學習內容結構化,並透過學習者學習歷程的層次漸進,建立自我的學習之垂直鷹架,以及同儕或有經驗的學習者的水平鷹架,共同建構成的學習網路。鷹架的兩個重要議題便是「溝通」與「認知」,透過語言的社會互動功能將有助於促進學習者對問題的解決與反思能力,以達成學習遷移的效果,並促進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能力之培養(張菀珍,1997)。
康寧專校通識中心徐偉鈞老師所實施的教學研究重點在運用同儕鷹架教學,也就是更強調學生彼此之間的合作學習模式,採用的教學策略包括學習記錄與同儕討論:要求學生在每次上課後寫下學習札記(包含有心得分享、上課摘要整理、數學擬題、解釋性寫作與數學故事等形式),作為下一次課程之參考,這是學習歷程的記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並觀察學生學習態度的改變;而課堂上也更重視小組討論活動,鼓勵學生以更多元、開放的方式解題,經由同儕對談、小組討論、學生上台講解與分享的方式,而過程中的對話也會蒐集轉錄為原案並進行分析,然後研究如此的同儕鷹架對學習的效果如何。
該研究在開始實施之前,先對學生進行開放式問卷的施測,以瞭解學生原本之學習態度。活動之後再進行一次開放性問卷的施測,對照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結果發現有下列的改變:
學生數學態度的轉變:
- 由原先的缺乏自信轉變為對自己有信心
相較於過去學生對數學的恐懼,往往會認為「反正以前數學就不好了,再怎麼努力,大概也是這樣吧!」、「看到數學符號,我的頭就昏了」。而在同儕鷹架的運作之下,學生透過鷹架的作用,獲得自己ZPD 中所需要的資訊,不僅增加了數學能力,也逐漸建立了自我的肯定。學生會說「看同學上去寫或講,本來覺得很難的東西好像突然就便簡單了,尤其是那種平常成績比較差的同學,都講得出來」,顯現出了學生數學學習態度的轉變,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有信心學好數學並接受挑戰。 - 由單向接收轉變為敢於質疑、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在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中,學生往往只是單向地接受來自教師或高成就學生的訊息,因此大多數學生幾乎都養成了接受他人答案的習慣,即使對解題歷程有疑問,往往也不敢提出其他意見。這種單向溝通的方式,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是相當不利的。
然而在學生逐漸習慣了由同儕提供鷹架的討論方式,透過同儕來提供學習鷹架,使得班上的討論變得相當熱烈,學生提出自己的解法與同儕分享,學生對於數學的學習態度有了重大的轉變。 - 低參與度轉變為主動說明、分享以前學生會說:「不好吧!講錯會很丟臉,我才不要去講或寫」、「不知道要怎麼寫,自己也不確定」。
但是學生透過上台講解的過程,發現可以增加自己的理解,因而提高了其參與度。學生也開始會主動上台報告,雖然他們的報告內容仍不夠詳盡,言語之間也仍缺乏自信,但就其學習態度而言,確有所進步,態度有相當的進步。現在就會說:「以前都比較不好意思講,可是現在發現可以幫助同學也蠻好的」、「我覺得上台教同學,自己把想的東西講一遍,會比以前只有自己想的時候還要清楚」、「我覺得有準備以後,我居然還可以教別人實在太有成就感了」、「發現其實沒有那麼可怕,多跟人家討論就會了,而且還可以想到一些自己從來沒想過的東西」。 - 由關心分數與答案改變為對學習探究的熱忱該研究發現在討論活動中,學生自己的問題可以獲得解決時,其重心由答案的對錯逐漸轉移到對問題探究的熱忱,學生們不再以答案的對錯作為學習的判斷標準。而同儕鷹架的模式給予學生透過同儕協助,幫助學生從近側發展區到達最大發展區,讓他們獲得了更深層的學習。
台灣教育偏重於知識的灌輸,往往忽略了學習態度的培養,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項研究中,發現大多數的學生都因為能高度參與而從中獲得成功經驗的體驗,因此其學習態度也有了轉變。所以,如果每位老師在教學時都能更進一步對課程有系統的瞭解與規劃,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進行更多元開放的討論方式,讓學習重心由只關心答案對錯轉移到對問題探究的熱忱,讓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可以發揮,也就能讓學習不僅止於表面、而是可以做到深層學習。
0 Response for the "何謂「鷹架理論」?"
張貼留言